招商引资“调头向西”,不再是互挖墙角

2025-07-23 08:45

反向招商,今年又来了。  

上半年,无锡“一路西进”。

前往西安、洛阳等地,开展招商引资。

甚至,各个区“一把手”带队前行。

招商引资“调头向西”,或将会成为常态。

过去,上海一改往日操作,奔赴中西部城市。

面对各地招商“争夺”,不再是互相“挖墙脚”。

而是,产业互补、资源互补、结构互补。

企业的流动,终究成为市场选择。

01 无锡招商 掉头向西

不容易招几个企业,却被“挖”走了。

正在签约的项目,还是“截胡”来的。

现在看,不安慰第一个,也不恭喜第二个。

一位招商局长,在交流中直言:

无论“挖走”还是“被挖”,都是有问题的。

过往,提到发达城市去西部招商,就担心被挖墙角。

如今,这样的招商轨迹,并不罕见。

一是,聚焦“小而精”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。

二是,产业层级不再依照地理梯度循次排列。

无锡,招商引资正是这样。

与其说是“看上海、学上海”,不如说是“顺大势、谋产业”。

今年,无锡纷纷“掉头向西”,前往西安、洛阳招商引资。

比如,梁溪区、滨湖区,区委书记率队考察重点企业、行业新锐、高校院所等。

无锡空港经开区,拜访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重点企业和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。

从西安的招商行程看,呈现了一些特点。

一方面,重点瞄准航空航天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重点产业。

另一方面,拜访高校院所、研发机构积极洽谈合作。

对于无锡来说,为了挖掘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。

去年,这里“5+X”未来产业规模站上千亿台阶。

其中,人工智能、第三代半导体、氢能和储能、商业航天等4个未来产业规模超百亿元。  

尤其商业航天,聚集了超122家规上企业,当中不乏东方空间、天兵科技、蓝箭航天、深蓝航天等头部企业。 

这一点,也印证了无锡“调头向西”,招商方向更具前瞻性与精准性,产业指向性和针对性几乎是同频互补。

而洛阳,军工企业和重工企业,一般而言不易搬迁。

比如,洛阳轴承、北方易初、河南柴油机、中国船舶材料研究所、中国空空导弹研究所等一大批全国顶尖的企业和科研院所。

强大的科研背景、军工背景,是洛阳自带的优质光环。  

正是这种布局,诞生了埋头于技术创新、产品研发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
就招商而言,在潜移默化中把握住机会。

这些企业,面临资金、人才以及供应链压力,存在着与市场迅速接轨、做大企业规模抢占风口的需求。  

之前,起步于洛阳、壮大于常州,中航锂电变身于中创新航。

其身份由洛阳央企子公司转换为常州地方国企,总部从河南洛阳搬到了常州金坛,当地新能源产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。

实际上,中原地区的部分企业,公开亮相少,反而更有潜力,值得被关注。

无锡奔赴西安、洛阳等城市招商引资,全方位“撒网”,尽可能扩大范围,看重的正是科研技术、高校院所等资源。

反过来看,这里厚实的工业基础、优质的营商环境,恰是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条件。  

02 反向招商 快速开场 

2023年,纵观上海招商全版图。

同样,“向西”也是关注的焦点。

当时,有句话印象颇为深刻:

“2万亿GDP以上的城市,都愿意去看一看,走一走”。

首次入川招商,上海主动出击。

当时,直接奔赴川渝地区举行招商推介,200多家重点企业参会。

主要聚集于,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。

这些企业,均对应着上海对制造业的渴求。 

主要推介区域为上海市宝山区和金山区,两地是上海工业的重要承载区,正在全力推动产业转型。

对于四川的制造型企业来说,上海拥有巨大的要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。

如果能牵手上海,不仅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融资和机遇,还能将产品迅速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。

那些在西部城市培育的企业,在上海的产业发展氛围熏陶下得以快速成长,最终也可能带动西部城市产业发展。  

从这个角度来说,岂不是搭建了合作共赢的桥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上海还在成都开设了两个定点招商服务机构。

这表明,“反向招商“将成为一种常态。

上海选中的企业,不再是发展很好的企业,反而是找有潜力的项目。

比如,越凡创新科技、百世慧科技、圭目机器人、清科国康等均是近年来新成立,注册资本不到5000万的企业。

但都有共性特征,在行业、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,是典型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。

不盯着现成的优质企业,却要自己去找“潜力股”,这很上海。

一位苏州的招商局长,曾在闭门会议上提到:

初步了解一家企业并不难,关键是能否快速判断企业,意识到企业具有发展潜力。

所以说,反向招商考验地方决策力、判断力,以及对产业发展的研究。

03 转变意识 互补协同

招商引资,一路向西。

面对这场竞争,不是互相拉踩。

当下的地区产业层级,不完全依照地理梯度循次排列。

从上海、无锡“调头向西”,无疑证明了对西部制造业发展的认可。

招引目标,均聚焦契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、技术潜力型企业。  

西安的航天技术、洛阳的重工底蕴,基本都与东部地区的未来产业高度契合。

从“西到东”转向“东到西”,看似是反向招商,实则是互补招商。 

无论是经济发达城市,还是经济落后于自己的地方,都有可能合作洽谈。

这样打破了单向流动模式,而是基于产业适配性,推动跨区域形成双向对流。

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下,这一步颇为巧妙。  

不少西部城市看到优劣势的更替,甚至不惜主动引导优势企业前往沿海发达城市,以享受当地的金融、科创资源优势。

成都多个区在广州、深圳等城市探索设立一种“反向飞地”。

他们在发达城市搭建创新研发中心、科创企业孵化器,借力当地各种要素环境“加持”,加速企业孵化成长。

最终,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通过“返乡”打造制造园区、甚至总部回迁,实现对飞出地产业的反哺。  

“利用外部资源、外部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”,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“向西招商”模式背后的内在逻辑。  

企业流动更多还是市场选择,在市场力量作用下,资源将实现更优化配置。  

当然,也会给西部城市带来启示,进一步做好企业培育工作,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舞台。  

懂商,才能更好地护商。只有树大根深,本地的优势企业才不会被“拐”走。

关键是,能否真正做到对产业的研究和洞察,对产业趋势的把握和前瞻,让企业感受到当地的温度和效率。  

所以说,西部区域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,也是招商引资做增量的一种方式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订阅招商网络邮件周刊,每周行业资讯,最新政策信息、项目信息为您推送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
订阅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