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做收租和物业,园区厂房永远填不满

2025-09-16 09:11

有些园区,招商干着干着,就变成物业了。

保安守着门登记访客,财务室按月催租,工程部在电路跳闸时才上门处理。

可要是问起“园区里的企业最近接了什么订单”“产业链还缺哪个环节”,多半是含糊其词说不上来。 

企业租期到了就搬走,园区再接着招新的企业,新企业租期到了又走。

园区像永远填不满的“空壳子”,陷入“招进-流失-再招”的恶性循环。

产业园运营的思路,该变了。

01 从收租思维到产业思维

不少地方建园区,就是圈几块地、盖几栋厂房,就坐等收租,也就是咱们常说的“房东思维”。

在这类园区眼里,运营不过是收收租金、管管物业。至于怎么给企业搭服务、推动企业之间协同发展、能不能让他们在这里活下去、产业能不能成气候,基本不在考虑范围。

数据早已敲响警钟!

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部分产业园,租金一降再降,空置率却没跟着降下来。单纯靠租金收益的模式,很难继续走下去。

依赖租金的园区,大多只给基础物业服务,缺乏产业孵化、融资对接这些帮企业成长的服务。

这样一来,不仅前期建设投入收不回本,更建不起产业生态。

最后只会越来越依赖租金,越来越被动,形成“招进来-留不住-再招引”的恶性循环。

招商不是简单的“卖厂房、租面积”,核心是帮企业算清“发展账”,也就是能不能在这里成长、能不能赚到钱。

现在产业更新这么快,企业入驻园区,不只是要一个办公生产的地方,更想要技术支持,帮着找市场、培养人才,也就是全方位的助力。

可不少园区没跟上这种需求变化,运营服务还是老一套,没法帮企业创造更多价值,企业当然不愿意长期待在这里。

产业园的核心是产业,而不是“园区”。

不应该只是“给厂房贴产业标签”,而要做产业链的连接器,把上下游资源都串起来。

如果满脑子只想着“怎么多收租金”,而不是“怎么帮企业多赚钱”,那么再好的厂房,也只是挂着产业名头的商业地产。

在运营视角看,能够把企业招进来、留得住、服务好,比什么都重要,这是建产业生态的底子。

这里说的运营,不一定是多高端的服务,可以先把基础做扎实。

企业要申报政策,帮着跑;要找融资,帮对接;要找订单,帮撮合。

比如,企业刚提出需求,园区就能给出提前备好的方案。这种“超前服务”,比靠降租金抢项目管用多了。

往大的方向看,还有产品运营、空间运营、服务运营、资产运营和产业运营等。

此外,得有产业眼光,帮企业搭成长梯子。企业赚了钱,才会愿意续租;产业做起来了,园区物业才有真正的价值。

本地的区位优势、成熟的供应链、稳定的用工资源。这些攒了几十年的产业链底气,才是最该用好的优势。

02 从地产思维到生态思维

除了房东思维外,还有一种地产思维:做事只看快不快?投资什么时候能收回?多久能回本?

这些问题,成了决策的核心。

但产业发展,本就需要长时间来打磨,地产思维容易“急功近利”,盯着短期回报,根本等不了这个过程。

再加上,运营不到位的园区,不太懂产业生态,误以为把企业“塞进”同一个园区,就是“生态”。

结果就是,招商变成了简单的企业堆砌:

只把企业招进来,不管能不能协同运营。企业来了之后,各干各的,就像一盘散沙;后期想做产业运营平台,也因为没有协同基础,不好下手。

这种不关注企业协同性的招商模式,一开始确实能靠高入驻率显得热闹。

可后来就陷入“收租、修设施、处理租金纠纷”的循环,逐渐看不到园区的产业孵化价值。

怎么打破这个困局?关键是用产业生态,把园区打造成资源磁场。具体要做三件事:

一是,先引进行业里的龙头企业,靠着龙头的吸引力,让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抱团进来;

二是,搭建检测中心、融资平台这些产业基础设施,让企业来了之后,办事能一站式搞定;

三是,定期办技术沙龙、供应链对接会,让企业之间能互相合作,让资源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。

说到底,就是企业间“你给我供零件,我给你做配套”,互相配合形成合力。

园区的吸引力,靠的从来不是单个企业的入驻,而是整体生态。产业链聚集度高了,企业就更容易招进来,真正扎下根了,就不会轻易离开。

就地方而言,最稀缺的资源,其实是已有的主导产业集群和生态。

区位、市场、供应链、成本、生产环境、用工条件这些环节和要素,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。

还有一个关键角色,招商团队。

有些地方的招商团队,成员多是从行政、财务、工程这些内部岗位调过来的。尤其是平台公司,大多没什么专业招商经验,对产业的研究更是跟不上。

如果连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原理都摸不透,怎么精准地告诉企业“我们园区的优势在哪”“未来能帮你发展到什么程度”,又怎么真正打动企业入驻呢?

打个比方,有家生物医药企业,需要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申报辅导。这涉及海关总署的政策,申报流程还特别复杂,但团队里大多人不熟悉海关业务,就没办法给企业专业指导。

所以,招商团队必须补上能力短板,练好招商内功。

比如,强化产业洞察力,既要摸清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、前沿技术的趋势,也要吃透本地的产业基础,精准匹配企业需求。

还有提升分析决策力,靠数据说话,用产业链图谱、企业数据库这些工具,筛选目标企业。

以及专业服务力,从签约到投产提供一站式服务,帮企业解决审批加速、资源协调等难题,用好渠道资源。 

说到底,园区运营的关键在于“懂产业、促共生”。

咱们不能只做“收租金、管物业”的角色,而要成为企业发展伙伴,得懂行,真正帮企业解决问题。

只有沉下心研究产业、踏踏实实服务企业,才能让园区从简单的企业聚集地,变成能带动产业的增长极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订阅招商网络邮件周刊,每周行业资讯,最新政策信息、项目信息为您推送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
订阅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