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在招商过程中,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:多大官招多大商。
意思很直白。职级越高,能调动的政策、资金、土地等资源越多,招来的项目规模、投资额往往也越大。
有人把这种现象,简单归因于权限,觉得高层领导手里,有更多审批权、决策权,所以能拿下大项目。
但其实,职级背后的关键,不是权力大小,也不是拥有多少特权,而是高层在资源整合、信誉背书、视野对等上的价值。
01 并非特权 关键是价值匹配
碰到亿元级以上的大项目,往往卡在上不去的“坎”。
可只要更高层级领导一出面,好多难题立马就顺了。
不是官大特权,主要是有几个优势,能帮招商人跨那些过不去的坎。
先看资源调动,不是简单的权限分配,而是全局资源整合。
一线招商人权限,大多局限在执行环节。
平时跑审批,碰到土地指标紧、审批卡壳等问题,去各个部门求协调,常碰到互相“推活”的情况:
国土部门说“指标没下,没法供地”,规划部门说“方案不符,不能批”,环保部门说“环评不达标,不能通过”.......
高层的作用,主要体现在两点。
一方面,土地指标、能源额度、审批优先级等资源的最终调配权,大多掌握在他们手里;
另一方面,他们能够跳出单一部门视角,以全局统筹者的角色整合资源。
面对“材料不全”“标准不清”等跨部门难题,他们会组织发改、国土、环保等相关部门,结合集体决策机制,一起梳理问题、研究解决方案。
形成共识后,明确责任方与时间节点,推动问题落地解决。
这种基于集体决策的统筹能力,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,也让企业和一线招商人少跑腿。
那些卡了几个月的难题,往往能在规范流程内,快速推进、看到进展。
再看信誉背书,不是靠官威担保,而是传递政府的意志承诺。
企业投大项目,砸的是真金白银,最怕的就是过程有变数。
比如,怕签了合同变卦,怕换了领导就“新官不理旧账”,导致前期买设备、搞装修的钱全打水漂。
高层出面,传递的不是官威,而是政府的整体信誉。
县长、市长、省长的承诺,代表的是更高层级的政府意志和信誉,相当于给项目加了 “信用担保”。
这种信誉背书,能直接打消企业的顾虑。当地一把手亲自出面洽谈,传递的信号很明确:“这个项目我们认到底”,而非“某个人的临时决策”。毕竟,没人愿意为“政策变脸”冒险。高层的参与,正是给这种风险上了一道保险。
还有视野对等,不是层级压制,而是战略同频。
大公司做投资,看重的不只是一块地,更关注区域产业规划、国家政策导向,需要和能聊战略的人对话。
一线招商人更多是熟悉本地的微观情况,比如园区配套、招工渠道,难以与跨国企业、世界500强的高管,直接探讨行业趋势、产业链布局。
高层站在全局视角,清楚本地未来要重点发展什么产业、能争取到哪些国家级支持,能与企业决策层同频对话。
就拿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做到千亿规模的案例来说,就离不开一把手前期的铺垫。
当地曾开展“百日攻坚”行动,由市领导带队,直接对接目标企业高管。
不急着签约,而是先坐下来聊产业规划、发展难题,积攒互信。
领导亲自出面,既提升决策效率,也让企业感受到被重视。
即便当时没有合作,也为后来合作埋下种子。
“多大的官招多大的商”,本质是多大的难题,需要多大的资源整合力、信誉担保力、战略对话力来破解。
官阶只是这些能力的直观体现,而非核心原因。
02 高层开路后 更需硬支撑与软服务
高层级领导出面,确实能打开局面,促成合作意向。但项目真正落地生根,还需要地方综合实力的硬支撑、服务细节的软保障。
一方面,看地方“接不接得住”,配套能力决定项目能否落地。
企业考虑落地时,先看地方能不能满足基础需求。
比如,当地的配套设施怎么样,是“七通一平”还是“九通一平”?电力供应稳定吗?生产必需的天然气、蒸汽能不能稳定输送?
不同规模的项目,需求也不同。
中小企业,往往几千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就够启动;大型项目对用地、能耗、环保等指标,会卡得比较严。
比如,某个重大项目的年综合能耗,超过5000吨标煤。
审批权在省级单位,县级招商团队得一次次跑市里、跑省里协调。
而国家级、省级开发区有着更强的配套能力,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走审批,处理这类问题效率更高。
如果是比较大的外资项目,还涉及100多页的外文合同翻译和解读,以及复杂注册流程,要求招商人有涉外服务能力,这也属于地方配套范畴。另一方面,看后续招商服务能否跟得上,专业度决定项目能否留住。
如果领导把项目谈好了,确定了初步合作意向后,交给一线招商人去对接,但基层对接不积极,服务出现断档。
那么,即便前期谈到再好,项目照样会流失。
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案例:领导好不容易与企业达成共识,交接给下面的招商人员后,却因基层响应不及时、不主动解答企业技术疑问、不协助推进审批流程,让企业感受不到诚意,最终转投他处。
高层像开路的将军,负责打破合作中的关键壁垒;基层则像清理战场的士兵,企业日常的审批难题、用工需求、产业链配套对接,都得靠一线人员的专业服务来解决。
如今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实施后,各地政策基本一碗水端平,单靠权限、特权吸引项目的做法,已经不太能行得通了。
一个懂产业、通法律、晓金融的招商局长,比单纯靠官阶“撑场面”的人,更能打动企业家。
打破“官阶决定论”后会发现,招商引资从来不是某一层级的事,而是需要上下拧成一股劲。
高层负责顶格协调,为项目争取关键支持;基层把落地服务做细做扎实,让项目后续运营没有顾虑。
只有这样,才能让项目真正接得住、落得下、发展好。
这才是“多大官招多大商”的背后逻辑,不是看权限大小,而是能否做到价值匹配。
来源:招商网络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四中全会发布会,招商引资信息量很大
2025-10-27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实施细则
2025-10-27北京城市副中心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
2025-10-27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
2025-10-27北京经开区关于加快建设开源开放信创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
2025-10-27招商人必看!创新工业用地3大供应方式
2025-10-24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
2025-10-24关于支持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
2025-10-24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
2025-10-24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方案
2025-10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