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五五”定调,招商方向或将瞄准六大产业

2025-10-30 09:00

最近,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发布。

其中明确提出,推动量子科技、生物制造、氢能和核聚变能、脑机接口、具身智能、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 
未来10年,推动这些产业高质量发展,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。

可预见,在这一顶层设计指引下,各地产业布局与招商引资方向正迎来深刻调整。

那么,这些产业发展现状如何?哪些地区已走在前列?

我们对这六大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,以期为各位提供参考。

01 量子科技

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,量子科技被放在未来产业的首位,主要包含量子计算、 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等三大方向,对药物研发、信息安全、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
在区域竞争格局中,合肥凭借全链条生态走在前列。

据了解,这里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企业,已经构建起从基础研究、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、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。

依托中国科大等顶尖的科研机构,合肥已经孕育出国盾量子、本源量子等多个龙头企业。

还在量子产业应用场景创新上下足了功夫,首创“场景创新城市联盟”,联合19城开放应用场景,通过“两张清单”(新技术清单+场景需求清单)促成1200余项合作,重点解决企业“缺场景”、城市“缺技术”的痛点。  

同时,武汉作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策源地之一,正凭借差异化定位强势崛起。

前段时间,武汉出台“量子十二条”专项政策,明确以量子精密测量为主攻方向,致力于打造“量子谷”,全力推动量子科技产业发展。

目前湖北已设立20亿元省级量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,东湖高新区同步发起首期1亿元量子科技基金,既支持成熟项目,也孵化早期技术。

作为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的关键节点,武汉有望将产业规模从十亿跃升到百亿,成为继合肥量子计算、京沪量子通信后,中国量子产业“第三极”。  

02 生物制造

生物制造,是利用微生物、酶、细胞等生物体系,规模化生产化学品、材料、能源、药品等产品的新型制造方式。  

生物制造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力量,有两地的发展值得关注,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表示:“相信未来合成生物产业北有天津、南有深圳。”

深圳已经把合成生物列为产业发展之首,在2024年建成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,初步实现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、集群化发展。

据了解,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,40%集聚在深圳, 仅光明区已经集聚了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,其中估值10亿元(含)以上企业达16家。

另外,深圳还首次以“小切口”形式立法,全力缩短产品入市周期,促进合成生物产品的推广。

与深圳不同,天津则凭借扎实的化工产业基础优势,吸引了巴斯夫、诺维信等多个外资企业扎根发展。

在基础研究上,天津拥有全国首家以生物制造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整建制科研机构,多年来,这里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1885件,大批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项目。

这里构建了完整的生物制造产业链,保税区生物制造谷、高新区细胞谷等园区载体日趋完善,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支撑,更打造了从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到工程转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。

03 氢能和核聚变能 

氢能和核聚变能,前者是“零碳能源载体”,后者是“终极清洁能源”,作为两大新型清洁能源,正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与商业化。

具体来看,作为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引擎,氢能和核聚变能已经在广州、四川等多地形成差异化布局。

广州作为全国首个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的城市,全力打造多个氢能产业园,已成功吸引了鸿基创能、国鸿氢能等113家上下游企业入驻,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,还实现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90%。

依托系统性政策支持,2025年广州明确新增5座加氢站,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2000辆,并探索“绿电制氢 + 储能”一体化项目。

四川,作为中国核聚变研究的核心区域之一,发展可控核聚变技术,有着极好的基础与优势。

率先发布省级聚变产业实施方案,明确将“可控核聚变”纳入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。

以仿星器装置和聚变工程为牵引,推动技术路线产业化,积极拓展商业化场景。

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“国家队”,聚焦传统托卡马克这类成熟技术;另一方面,民营企业聚焦新型技术途径,在商业化落地上不断探索。

由此可见,在成都,已然初步形成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多元探索、共同发展的开放生态。

成都还依托瀚海聚能、先觉聚能等企业,加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聚变产业集群,培育出多家专注小型化聚变堆研发的企业。

04 脑机接口

脑机接口,就是让大脑与机器实现“双向直连”,不需要通过语言、手势等传统媒介,思想可以直接转化为指令,外部信息也能直接传入大脑。  

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,高度依赖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,上海、北京等城市已凭借综合优势率先打造产业高地。

上海依据在材料、芯片、算法与临床资源方面的扎实基础,打造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,“脑智天地”。

这里紧密衔接复旦大学、华山医院等机构,构建起“产学研医”一体化的协同体系,并设立专项基金,以“投孵联动”机制切实推动企业成长。

更关键的是,在实际运营中为企业打通检测周期、优化供应链等关键环节,有效解决了从研发到产品化的现实瓶颈,吸引了大批外地潜力团队企业落户。

北京脑机接口产业,同样走在前沿,出台全国首个专项行动方案,从技术攻关、产业集聚到创新生态进行全面布局。

目前,北京已经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突破,还提出聚焦柔性神经电极、信号采集芯片等关键环节展开技术攻关,系统布局重点实验室与产业集聚区,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产业高地。

据了解,截至目前,北京已集聚20余家脑机接口全生态链创新企业,并设立3亿元专项孵化基金加速产业发展。

到2030年,预计要培育3-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,打造1-2个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。 

05 具身智能

具身智能,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,赋予其像人一样感知、学习及与环境动态交互能力的技术范式。

2025年,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,上海、杭州、深圳等多个城市迅速跟进,密集布局专项政策,全力抢占产业新机。

在机器人这条赛道上,杭州已成为重要的竞争者。

近年来,杭州坚持把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杭州“五大未来产业”的重点赛道,成功获批具身智能机器人国家级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
这里不仅拥有宇树科技、五八智能、云深处科技等众多明星企业,而且在丝杠、减速器、视觉传感器及算法等环节拥有头部企业优势。

目前,全市机器人领域现有相关企业超200家,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研发、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与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杭州率先推出全国首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法规,以制度创新、法律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保驾护航。

作为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头兵,从政策导向看,上海选择了一条全链条突破关键技术的硬核攻坚路径,不久前印发《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》。

坚持模型驱动,强化智脑赋能,明确到2027年,实现具身模型、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;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。

此次出台的策略逻辑十分清晰,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平台,降低企业创新门槛,让企业敢啃‘硬骨头’,激发创新活力。

06 第六代移动通信 

6G,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。6G网络与5G相比在速率、时延、可靠性等诸多性能指标上有颠覆性的提升。 

第六代移动通信作为国家战略级未来产业,在南京、北京等重点城市,已经率先发力,逐步从技术构想走向产业化落地。

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未来网络的城市,南京依托紫金山实验室等创新引擎,已经在6G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10余项“世界第一”,形成了30多项创新成果。

在6G代际跃迁的下半程和突破期  南京将一体推进全行业协同共创,全链条普及应用,全力打造6G之城和6G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。

以紫金山科技城为核心,当地规划了“3+X”产业布局,明确先进通信、未来网络、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方向,协同卫星互联网、量子通信等X个前沿领域,力图打造“技术—产业—生态”闭环发展路径,为相关企业提供从技术协同到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生态。

北京也在6G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科研实力与产业前瞻力,北邮、中关村泛联院、中信科移动、小米、电信运营商等创新主体聚力发展。

相关研究成果已走在全国前列,涌现出丰硕的学术及科研成果,不仅率先提出智简网络理论,建设6G新型空口试验平台,还搭建了国际首个面向6G的通信与智能融合外场试验网。   

此外,还率先发布6G产业培育行动方案,系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、试验平台建设与应用场景示范。

特别是在车联网、低空经济等特色领域,为6G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场景与商业化路径。

写在最后

“十五五”规划,已经清晰划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,我国区域产业新格局正加速成型。

可以看到,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凭借综合优势在多个前沿领域领跑。

也有不少地方选择聚焦细分赛道,打造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。

尽管这些未来产业多数仍处于培育成长阶段,但万亿级增长潜力已然显现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订阅招商网络邮件周刊,每周行业资讯,最新政策信息、项目信息为您推送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
订阅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